洛阳博物馆概况导游词
洛阳博物馆概况导游词
作为一名乐于为游客排忧解难的导游,常常要根据讲解需要编写导游词,一篇完整的导游词,其结构一般包括习惯用语、概括介绍、重点讲解三个部分。我们应该怎么写导游词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洛阳博物馆概况导游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洛阳博物馆概况导游词1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产生于隋唐时期,雕版印刷佛经,五代后唐时期作品。线条细腻流畅,文字清晰,图案规整,梵文佛经呈放射状圆形围绕在中心佛像周围。如此成熟的印刷作品,证明当时印刷术发展已臻于成熟。
伴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两宋时期的制瓷工艺和瓷窑体系较唐代有了较大进步,其中以皇室用瓷为代表的五大名窑更是一改唐代浓重华丽之风,而以淳朴自然的单色釉取胜。唐宋时期河南地区的瓷窑遍地开花、分布广泛,宋代五大名窑河南独占其三,即北宋官窑、汝窑和钧窑。河南出土了为数众多的宋代瓷器,展柜中央的瓷碗就是鼎鼎大名的汝窑。
根据南宋学者叶寘的《垣斋笔衡》记载:“以定州白瓷器有芒而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然汝州为魁。”是说宋代统治者认为定窑白瓷不好用,于是命令汝州烧造青瓷供奉内廷,再加上宋徽宗信奉道教,而道家主张“清净遁世,返璞归真”,所以青瓷在宋代盛极一时。
北宋汝窑存在时间只有短短20年,产品存世量极为稀少,由于在釉料中加入玛瑙,采用满釉支烧的方法烧造,因此器物釉面光洁如洗、温润如玉、浑厚天成,历代都奉为至宝,著名国画家李苦禅先生曾经评价说:“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尽善尽美也。”我们面前的这件汝瓷碗,虽然经过修复,但釉色饱满、苍翠,制作精美绝伦,也是汝窑的上乘之作。
展柜左侧是两件钧瓷碗,钧窑同样是北宋五大名窑之一,也同样创烧于徽宗年间,它典型的特征就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利用无法控制的窑变使瓷器呈现出独一无二、妙不可言的视觉效果。
瓷器是中国人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瓷器的种类涉及生活的多个领域,这组展柜中展出的是宋代不同造型和窑系的瓷枕,有定窑、磁州窑和宋三彩等等。瓷枕最早出现在隋代,唐代和宋元时期最为流行,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醉花荫》中:“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玉枕指的就是瓷枕,瓷枕可用作寝具、脉枕,也可以用作随葬,这件牡丹诗词瓷枕以牡丹花纹为主,配上清丽淡雅的诗文,书法流畅飘逸,随意中有章法,平淡中有灵气。
这一组保存完整的宋代瓷象棋,分别以黑瓷和白瓷棋子作为区分,字迹清晰,与现代象棋已无较大区别。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32枚棋子,有河界的棋盘,将在九宫之中等等。南宋时期,象棋“家喻户晓”,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宋代时期墓葬大多趋于简葬,能够发现一整组完整的象棋棋子,可见主人生前一定非常嗜好象棋,才将一整组棋子放入墓中随葬。
唐代灭亡后,五代的后梁、后唐、后晋仍以洛阳为都,北宋也以洛阳为陪都“西京”,金代洛阳为“中都”,但随着经济中心的迁移,洛阳逐渐失去了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城市的规模和等级、经济和文化的繁荣程度相比商周、汉唐不可同日而语。这座象征着帝王理想的王者之里,曾经辉煌无比的丰都大邑像一座座高耸的封土一样,成为了过去的记忆。
一路走来,她承载着商周的定鼎中原、汉魏的文脉风流、隋唐的开放包容,一路走来,她饱经风霜,历尽了兴衰荣辱、城垣更迭。
今天看来,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历史的一个回眸,而洛阳在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将永载史册、光照千秋!
洛阳博物馆概况导游词2洛阳博物馆创建于1958年,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河南省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收藏上自旧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时期的历代文物数十万件,尤以时代蝉联的历代典型青铜器及唐三彩著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洛阳博物馆位于洛阳隋唐里坊区内,北临洛浦公园,南接隋唐城遗址植物园,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现设立办公室、陈列部、保管部、保卫科、宣教部、三产开发部。洛阳博物馆占地300亩,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其中地上面积4.2万平方米,地下面积2万平方米,总投资3.5亿元。
建筑外形如方鼎屹立,寓意“定鼎洛邑”、“鼎立天下”,体现洛阳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和特色。博物馆整体建筑气势恢宏,设施先进、功能齐全。20xx年2月建成,并先后成功举办了“世界邮展”,“秦汉罗马文明展”、“大遗址保护成果展”、“中国古都文明展”和“洛阳珍宝展”几个大型展览,赢得了国内外来宾的广泛赞誉。
洛阳博物馆新馆20xx年4月16日全面开放。现举办有大型基本陈列“河洛文明”和“珍宝展”、“汉唐陶俑展”、“唐三彩展”、“宫廷文物展”、“古代石刻展”、“书画展”六大专题陈列。展览面积1.7万平方米。
《河洛文明展》分为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汉魏时期、隋唐时期和五代北宋时期五大部分。以夏代都城、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为主线,洛阳出土历代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为载体,以时间为顺序,整合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考古发现、重要历史事件、著名史迹、科技发明等,以现代化、艺术化、人性化的陈展形式,全面展示洛阳十三朝古都的辉煌历史,突出了“河洛文明”作为中华文明象征的特殊历史地位,被评为20xx年全国十大精品陈列。
《唐三彩展》选取洛阳历年来出土的唐三彩精品150余件/组,较全面的展现了唐三彩艺术的瑰丽风韵。
《洛阳珍宝展》主要展示洛阳出土的二十一件文物珍品,使人们在欣赏文物的同时,了解古代工艺之精湛、领略河洛文化之厚重。
《汉唐陶俑展》展出400余件洛阳出土历代代陶俑,集中地展示汉俑的古拙、晋俑的拘谨、北魏陶俑的清秀、唐俑的丰美,较系统地勾勒出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脉络,为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洛阳古代石刻艺术展》选取洛阳出土石刻近百件,分为石刻造像、碑碣墓志两大部分,较全面展示洛阳不同历史时期的石刻艺术成就。
《书画馆》展示以明、清及近现代作品为主,藏品包括王铎、吴昌硕、何绍基、査士标、任伯年、翁同龢、康有为、齐白石、于右任等书画大家,笔墨精到、意蕴悠然。
《宫廷文物馆》则是以馆藏文物为基础,系统地真实再现了清代宫廷的日常生活起居和佛堂等场景。
洛阳博物馆新馆已成为洛阳的地标性建筑,它的开放成为传承河洛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展示城市和传播真善美,发挥了重要作用。
洛阳博物馆概况导游词3公元前221年,强大的秦国一统六国,秦始皇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制国家。车同文、书同轨、设三公、置郡县,古代中国第一次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帝国。
秦朝定都咸阳,在洛阳设立三川郡。经过短暂的统治之后,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汉高祖刘邦最初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洛阳从都城转变为掌控中原及东部地区的重要军事重镇。 ……此处隐藏7202个字……形车子,他的车厢呢,是圆形的。周围用的是一些软性材料编织的。因此,有专家就认为这很有可能是当时专门为女性修造的。
这座陪葬坑里的马车是主人当年最显赫的交通工具,体现了主人的身份,地位和财富。在当时呢,制作一件器物技术含量最高的就是造车了。由于当时的车型单一,车与车的外观区别不大,那么古人是如何来区别身份的高低呢?在古代的文献中呀,就记载着“天子驾六,诸侯驾四,士驾二”,。那所谓的士驾二呢,就是一般的贵族乘坐两马驾的车,诸侯要乘坐四马驾的车,只有天下的尊主—————周天子才可以乘坐六马驾的车。
在20xx年的时候呢,我们在东周王城陵区发现了这个车马陪葬坑,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以车辕为中心,左右对称两马共驾的车子,就是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士驾二”了。
这个以车辕为中心,左右对称的一边两马,四马共驾一辆的车子,这是诸侯驾四。
下面我们再来看天子驾六的车子,整个马坑倒数第二辆马车。它以车辕为中心,一边三匹马,六马共驾一辆车,清晰可辨,它就是文献中记载的“天子驾六”了。
这一切呢,都是为了显示天子惟我独尊的显赫地位,而且这座车马陪葬坑的发现,在史学界也有重大意义。因为它论证了古代文献中“天子驾六”学说的正确性,并且为当时的乘驿制度提供的实物资料。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这个车厢要比其它车厢两边宽出二十公分。
在后面几个车厢里,我们都会看到一些小的骨骼,这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小狗的骨骼了。这些狗当时都是作为狩猎和战争时使用的。而马车呢,是主人生前使用的交通工具,主人把它们放在自己的墓室里就是希望这些车和狗在另外一个世界继续陪伴他们。所以我们眼前看到的这个壮烈的场面就是主人生活出行的队伍了。我们在最后面这个车厢里看到的这个狗的骨骼非常清晰。
在这呢,我们非常清楚的看到整个车马坑的全貌了,非常壮观。它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一处原址陈列的博物馆,象这样子两列队伍整齐摆放的形式在全国发现的车马坑中是非常少见的。这两千多年前的遗迹呢,如今已经重新展示在我们面前,它们都是寂了无语的,如果我们瞬间赋予这些车和马生命的话,我们眼前将是周天子出游的时候,威武显赫的车队了。
我们这个博物馆是20xx年发现的,20xx年10月1日开的馆,它可以说是洛阳市众多博物馆中最年轻的一座。当初开馆之后呢,就吸引了许多观众前来参观,有专家观看后,就称之为“东周瑰宝,举世无双”。
这以上呢,就是我们博物馆两个展厅的介绍了。我的讲解部分到此就结束了。两边的墙上还有一些图片,大家随便看看。
洛阳博物馆概况导游词5我们首先看到的第一个展柜中展示的是一件距今约十万年前的象牙化石,它长2.4米,是1959年洛阳修中州渠时发现的,保存得十分完整。它属于生活在距今5万——20万年前纳玛象的象牙化石。
右边还有一截多年生木本植物的化石,以及鸵鸟蛋和水龟化石,证明在远古时代,洛阳地区生长着高大的植被,生活着各种动物,非常适合原始人群在这里进行采集和狩猎等生产活动。20xx年在洛阳栾川孙家洞遗址发现的直立人下臼齿化石,和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同处于一个时期,填补了我国中原地区人类发展的空白,也证实了早在七十万年前,洛阳的先民们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了。
1994年南昌路中亚大饭店出土了一具非常完整的古菱齿象化石,经复原长5.7米,高2.8米。古菱齿象躯体雄伟庞大,两根门齿粗壮,生活在距今3到5万年前地质时期的更新世晚期。中原一直以来都与大象关系密切,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夏商周、乃至两汉时期,中原地区发现的古代遗存中都有大象的形象出现,河南省的简称“豫”字的右半边,就是一个“象”字。
从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了仰韶文化遗址开始,中国考古学界就在一步步的证实了中国大陆有着属于自己的新石器历史。洛阳地区分布着迄今为止所发现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不同文化类型的遗址。
裴李岗文化,因1977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新郑裴李岗村而得名,属于距今约80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类型。裴李岗文化以农业为主,饲养猪、狗等家畜,兼营渔猎和采集,显示出定居农业村落的特色。生产工具仍以石制工具为主,以石磨盘和石磨棒为代表性器具,它是进行粮食加工的工具,为粮食、谷物脱壳使用的。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也是最为繁盛的时期,因最早发现于豫西地区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仰韶文化是原始社会由繁荣走向分化、逐步趋向文明社会的时期。仰韶居民喜爱在河谷阶地上营建聚落,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仰韶先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同时饲养家畜,兼营采集、狩猎、捕鱼等经济活动,还从事制陶、治玉、纺织等多种手工业活动。尤其是当时制陶工艺已相当成熟,流行泥条盘筑法和彩陶制品,彩陶是仰韶文化的标志,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原始艺术形式。
小口尖底瓶为汲水工具,1959年洛阳孙旗屯遗址土。其腹部两侧有双环可系绳,汲水时手提绳子将尖底瓶置入水中,瓶会自然倒入水中,注满水后,瓶体就会自然朝上直立起来。它是原始人掌握重心转移原理的经典之作,也有一说认为它是作为葬具使用的陶器。
伊川缸因1959年首次在伊川县发现而得名。为仰韶文化较为典型的彩陶葬具。最具代表性的一件,就是图板上所展示的绘有一幅颧鱼石斧图案的伊川缸,为1980年临汝阎村遗址出土,通高47厘米。左侧为颧鸟衔鱼,右侧为带柄的石斧,颧、鱼很可能代表古人崇拜的神灵,斧表示武器或者劳动工具。原始画师为表现鹳的轻柔白羽,将鹳身涂白色,石斧和鱼则以简练、流畅的粗线条勾勒出轮廓再填充色彩,犹如后世中国画"填色"画法,被认为是中国画的雏形。今天保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陶火种器,是古人用来储存火种的工具。火在原始人的生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用来取暖、烹煮食物、开辟田地,当时人们取得火种十分困难,在不使用时把火苗储存起来,继续使用就十分的方便。同时证明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正在一步步增强。
彩陶罐,容器,1959年偃师市灰嘴遗址出土。该器红胎细腻,它与常见的彩绘陶器不同是以红彩描出网状纹及羽状纹,极为罕见,别具一格。
龙山文化因1928年首先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发现而得名,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分布较广泛的文化类型。龙山文化时期农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不仅农具种类繁多,而且已经出现稻、黍、粟、小麦等农作物,人们的饮食生活有明显的改进。制陶业有明显的进步,普遍使用了轮制技术。
黑陶镂空高柄豆,盛食器,形制规整,造型典雅。下方的喇叭形托柄,装饰圆形镂空图案,上方为一托盘。豆形器,是古人用来盛放食物的容器,商周时期逐渐成为专门盛放肉酱和腌菜类佐味品。豆形器得名于甲骨文中的“豆”字,古人将食物放置盘中,席地而坐,下方的高柄将托盘垫高,方便取食,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
骨针,缝纫工具,洛阳市东郊西吕庙遗址出土。共两件,一件长10.8厘米,另一件长3厘米。两件骨针出土时皆装在长13.5厘米、以动物肢骨制成的骨管中。骨针的形制与今天的钢针没有区别,可见原始人制作加工工艺之高超。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