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雨霖铃》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雨霖铃》教案1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3、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4、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5、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重点与难点:
掌握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把我国的古代文学比做一个花园的话,那么其中开的最美最大的两朵就是唐诗和宋词,前两单元我们领略了唐诗的美妙,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体味宋词的别致之美。提到宋词,就不能不提到第一位专力写词的作家——柳永,提到柳永,就不得不提到婉约派,提到婉约派,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多年来,它常诵不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作者简介:
明确三点:
(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
(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背景介绍 :
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词牌由来: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三、整体感知:
(一)自渎诗歌,感知内容,回答问题
1.这一首词的基调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
2.这一首词写的是什么内容?————离别
3.这一首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4.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离别前、离别时、离别后
离别之前: 勾勒环境
离别之时: 描写情态
离别之后: 刻画心理
(二)生读,其他同学点评,老师指导阅读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的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感情)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瑟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 “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三)学生再尝试阅读,老师示范
四、重点分析(边朗读边进行)
第1句:写景。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点明时间、地点、天气。
第2句:写人。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离人心情不好,食之无味。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公却催促登船。两个转折句,足见其留恋之情深。不管是写景,还是写人,都是为了勾勒出离别前的环境:凄清、萧瑟(板书:凄清、萧瑟)
第3句:写景。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写出了二人分手时的情况,刻画出“别亦难”时的悲痛心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苏轼的《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提问),简直使人柔肠寸断,悲痛欲绝,“语虽不奇,而意致绵密”。
第4句:过渡。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
【提问】此处的景物描写应如何掌握?是否给人以宽广雄伟的气势之感?
【解说】不是。结合写作背景,不难看出此处是借此景衬托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由此可以想象出离人在离别时虽无无语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绵绵之态,自然引出了下文对别后漂泊孤寂的联想,承上启下。(板书:留恋、难舍)
第5句:点题。用 “伤别离”点题(板书),并用对比手法,衬托出自己的离愁比古人更深更重。
第6句:名句。是作者的想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作者的名句,它好在哪里?古人:折柳相赠,暗“留”之意杨“柳”—“留”的谐音 离人:见柳思人,离愁又生。 眼前景 晓 风 —“凉”(特点),衬别后心情之凄凉。别后情 (明) (暗) “残”月— 不团圆,透出凄凉冷落之感。景中有情
第7句:高潮。两个让步假设句,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纵有“良晨美景”,谁与共欢?纵有“千种风情”,谁与共话?设想细腻,语出辛酸,痛切地道出相期之愿,重聚之难。多么伤感!多么苦涩!(板书:伤感、苦涩)
五、小结归纳:
离愁别绪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显然,这一首词脍炙人口不是以题材取胜,而在于它能够“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把“自古伤别离”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结合,把“千种风情”和“良辰美景”巧妙结合,相互穿插,情景交融。
六、课外作业:
1、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词改编成其他文学形式。
2、写一段真情实感,情真意切的离别文字
《雨霖铃》教案2教学目标:
1、巩固诗歌鉴赏的方法。
2、培养感知意境的审美能力。
3、通过情景合一的意境引起共鸣,熏陶情趣 。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训练巩固诗歌鉴赏的能力,掌握诗歌鉴赏的简单方法。
2、通过朗读品味情感,分析作者用通过景物塑造意境表现情感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综合导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古代曾有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说法。 ……此处隐藏25975个字……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板书:雨霖铃 柳永)
三、词牌由来:
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在皇鸾的金铃上。唐玄宗听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四、鉴赏分析:诵读词篇,感知课文。(朗读时请注意字音、停顿、情感)
1、学生朗读,专家朗诵,齐声朗读,并请用通俗的语言翻译这首词。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刚停歇。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夫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凝望,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在杨柳岸边,对着凄冷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纵然我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2、内容把握
上片: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下片:离别后的孤寂伤感 (板书)
3、分析鉴赏(关键词:意象 意境 修辞 表现手法 情景关系)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板书:寒蝉—悲凉,长亭—离别,骤雨—凄冷,烘托浓重的凄凉气氛,奠定全词伤感的基调)
关键词:意象 特点 作用
赏析——A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因此,寒蝉就成了悲凉的代名词。B长亭:休息和告别之所 C骤雨:凄冷(身心)
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阵雨刚停,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这里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而且就所闻所见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耳边是秋蝉凄切的鸣叫,眼前是令人黯然伤神的暮雨黄昏。这里所写的景象中已暗含了词人的感情,而又同时为下片“冷落清秋节”的概括埋下伏笔。“骤雨初歇”四个字意味着马上就要起行,自然地引出下面对临别时矛盾复杂心情的描写:“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雨霖铃》教案14(一)读中感悟
展示配有音乐、词文的画面,先请2个学生分别朗读,接着播放多媒体课件范读共同感受这首词的魅力后,再认真欣赏节选的“离别”动漫画面,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上下片的情景
(二)思中感悟
1这三个令人潸然泪下的写景离愁句都抓住什么景来写?
明确:长亭别离:寒蝉、长亭、都门、烟波、暮霭、楚天(实景)
羁旅长愁:杨柳、晓风、残月(虚景)
2离愁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仅仅是写景吗?
明确:气氛——凄清,目的不仅是写景,更多的是烘托情感,情景交融
为加深体会情景交融诗句的写法,分别展示课内和课外例子……
3离愁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出了什么样的愁绪?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学生答后展示答案
明确:愁绪——像浩渺无际烟波般的绵长,像沉沉傍晚云雾般的浓重,像楚地天空般的空阔辽远
好处:这种比喻手法的运用,具有把无形的愁绪化为有形的事物,产生生动形象的作用
请学生举例,并展示相关例子,体会这种写法: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
4从离愁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请学生举出有关酒、杨柳、月的名句,并展示相关例子
酒: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将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肮楼饯别校书叔云》)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5作者把最能触动离愁的几个景物放在一起,构成一个凄凉的意境,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世界?
明确:伤感、凄美的离愁
(三)唱中感悟
在欣赏并学唱多媒体课件中的古词新唱的音乐声中结束这节课,强化背诵记忆
《雨霖铃》教案15《雨霖铃》教案
晋江市南侨中学☆庄静江
教学设想
课型:文学欣赏课
教学方式:讨论式
教学重点:
一、学会整体感受文学形象把握作者情感、风格与表达方式;培养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运用联系、比较的方法,迁移知识,培养审美情趣和创造思维,提高文学品位。
教学难点:比较、迁移能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音乐与朗诵结合,加强直观教学效果,激发联想与想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展示课件:作家作品简介。
(二)、展示课件:思考下列问题。
1、本词整体意象由哪些要素构成?
2、试用准确的语词概括本词艺术意象的色*调、气氛与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词上阕与下阕在叙事、写景与抒情方面有哪些异同点?
二、讨论,分析鉴赏,展示课件:根据五幅画面思考分析。
三、总结
时间:初秋、傍晚、雨后。
地点:京城门外、十里长亭、渡头
蝉声、暮色*、兰舟、烟波、暮霭
色*调:暗淡、迷蒙
气氛:凄凉
人物:送别的恋人
情节:饯行一分别一思念(别前\别中、别后)
情感:悲、泣、愁、思
分析:诗歌中情景结合的基本方式有: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和情景相生等。在写景方面则有时空、动静、虚实等变化,虽然以写景为主要内容,但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的变化是为“情”服务的。本词体现了这样的特点:在时空转换与情节推移中逐步把感情推向高|潮。
四、创新思维,讨论:
1、你怎样理解柳永此词的悲凄落寞的情感?为什么?:
2、同样写别后思念,为什么说苏东坡“明月几时有”是豪放的,而“柳岸晓风残月”是婉约的呢?
五、迁移训练:展示课件
试比较下面几首送别诗的风格、气氛与情感表达的异同?
六、写作实践:从体裁、意境、语言、情感、表达方式与表现方法等任
选两三个角度,比较分析其中两首诗的异同点,不少于300字。
文档为doc格式